每年100余名足球特长生进双一流”高校芜湖多维发力激活学校体育活力
176 2025-08-03
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的灯光仿佛也在沉沉入睡,那抹昏暗,正如我对中国足球所剩无几的期待。我要做出一个决定:这是我最后一次为这项运动倾诉我的感情,此后绝不回头。
这并不是因为球队的失利让我失去了激情,也不是无限的等待消耗了我的热情,而是看到那支耗尽天价资金却连对手的门框都碰不上的球队,听着年复一年反复出现的“振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类口号,我感到越发荒谬和疲惫。东亚杯那51人的庞大阵容,使得“输球”变成了一场华丽却尴尬的闹剧——输得理直气壮,败得极为奢华,这种情形让人心如刀绞。
我们喊了太多年的口号,消耗了几代人的期待,然而赛场上的球员似乎总是在计算投入与回报,却似乎忘记了足球应有的热血与拼搏。当巨额的投入换来的是无谓的阵容膨胀,而非技战术的提升;当国家的资源、企业的赞助、球迷的热情,成为少数人浑水摸鱼的资本,所谓的“拼搏”早已沦为空话。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是喂肥了闲人,还是填补了形式主义的窟窿?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份冗长的名单与每一次毫无进展的攻防之中。
在球场上,球员们的跑动松散,传球与配合凌乱不堪,面对对手的防线,要么是毫无章法的远射,要么是连禁区都不敢突破的犹豫——这样连“威胁”这个词都不配沾边的表现,怎么能称得上职业球员的水平?巨额的投入本该培养出充满进攻欲望的队伍,而非一群缺乏斗志的“旁观者”。球迷们或许可以忍受暂时的技不如人,但无法忍受这种根本上的懈怠:连冲向对方球门的胆略都消失,连一次体面的射门都显得奢侈,这分明就是在浪费世人对他们的期待。
此刻,那些被挥霍的资源,辜负的信任,还有那些深夜里因进球狂喜和因失误揪心的瞬间,皆已告一段落。球迷并不是永动机,热情也经不起这样的反复消耗。这种“奢侈的输球”行为令我心痛,拿着巨额的投入却毫无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在阵容与开销上做些虚头巴脑的安排,换谁都得怒火中烧。归根到底,球迷真正惧怕的并非是失利,而是这种“脸皮厚”的态度成为常态——反正有人买单,反正总有人兜底,因而不愿意拼搏和改进。
别再呼喊“振兴”了,应该让足球回归到应有的本质——让每一分投入都用在青训的场地上,而不再是冗长的名单;让每一名上场的球员都心怀对荣誉的敬畏,而不是混日子的敷衍。或许真正的改革能将那些消极应付的人筛选出去,但这一刻,我已然没有再等待的力气。
我将告别,去看看傍晚的夕阳,去读本搁置已久的书籍,去做一些与“中国足球”无关的事情。也许有一天,它真的能洗净铅华,以踏实的步伐追上曾经的口号,但到那时,我的目光或许已经不会再为它停留。
就此分道扬镳,祝彼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