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媒热评丨篮球与城市共生
76 2025-08-02
陈登辉 谢雨欣
当18岁的王钰栋斩获国足首球、19岁的蒯纪闻闪耀中超赛场,事实再次证明,中国足球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喊了多年的青训口号,始终未能真正掀起“青春风暴”。
7月29日,湖南省体育局印发《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竞赛规程》,明确湘超联赛中“每队中学生球员同时上场不少于3人”。这条硬性规定,正是用制度保障年轻球员不再沦为替补席上的“吉祥物”,而是必须站在聚光灯下直面竞争。
“青训口号响亮,一线队板凳冰凉”。过去有些赛事虽设年龄门槛,却缺乏上场机制,导致教练在关键场次更倾向经验丰富的老将,年轻球员只能在无关紧要的垃圾时间出场。而湘超通过明确“3人同时在场”,倒逼各队将培养青少年从口号变为行动。
此外,湘超球队的设计也凸显务实。队伍构成明确要求由中学生、大学生、社会球员按一定比例组成,形成梯队式年龄结构;主客场赛制的引入,让青少年提前体验职业联赛的压力与氛围;甚至熔断机制(净胜8球即终止比赛)也考虑到年轻球员的心理保护,避免悬殊比分打击信心。
这种系统性安排,比简单呼吁“重视青训”更有可操作性——既保留了联赛竞技质量,又确保青少年成为赛场常客而非陪练,使其能够在对抗中适应高强度节奏。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中超也有过“U23”政策,要求每场比赛每队场上的U23(23岁以下)球员不得少于1人等。
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之而来的,是中超各队的神操作——中超U23小将往往开场就被换下。例如,2019年中超联赛,原天津天海队门将就以前锋的身份替补登场,上场4分钟后又被另一U23球员换下。希望9月开启的湘超赛场上,不会出现类似现象。
足球青训从来不缺口号,而是更多像湘超这样的实践。我们期待,更多赛事愿意把镜头对准中学生,更多青训政策鼓励和支持实战。如此,国足才可能涌现更多王钰栋、蒯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