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稿」草根足球也疯狂!五人制足球掀全民体育热潮
62 2025-08-13
在现场,你时常能看到一个人类队员举着一台电脑跟着一台人形机器人,二者通过一根长长的、有点像牵引绳的数据线相连,这正是他们在调试准备——机器人将数据画面等传到电脑,人类基于这些数据进行调优。当然,在比赛的时候,这些机器人都需要放开绳子,自主发挥。
但考试并不一帆风顺,吕明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如果机器人的视觉不行,那就看不清、定位不好、踢不准;如果决策不行,该用什么动作却做了错误判断。这几个因素一叠加,强队跟弱队的区别就很大了——有的机器人因视觉盲区对着空场地狂奔,有的因决策失误放弃防守猛冲前场,最终被踢成大比分的惨败。
但这些考砸了的时刻并非毫无价值——就像企业技术迭代的“错题本”,每一次失误都在为算法优化提供精准坐标。
为应用“试金”
或许有人疑惑,兴师动众让这么多人和机器人在赛场折腾,意义何在?答案藏在那些并不非常外显的技术细节里。
吕明指着一位在场上做着横移动作的机器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你看他有那种横移的,像螃蟹步,这就算是盘带了。”这种赛场练就的移动步伐,未来可能就是家庭中服务机器人在客厅绕开茶几的灵活身法。
吕明还提到,这些机器人很多是一天要踢四场比赛,在剧烈、频繁的碰撞下依然能正常运作,摔倒也能自己站起来——这种稳定、耐用,可自我调整的硬件性能,正是工业协作、家庭陪护等场景的核心需求。
前述机器人那种“只认球不认人”的识别局限,也可通过更复杂的算法解决,把环境感知数据练好,未来就能分清水杯、遥控器和毛巾,避免服务场景中的乌龙。
参赛生态还藏着产业进阶的新生力量。GeoHBots团队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他们赛前仅用不到两个月准备,依托的正是厂商提供的开源基础平台;吕明也向记者表示,现在其实还很难谈比赛质量,更多是让大家上场激发热情。人形机器人在国内刚起步,加速进化公司的机器人在交付参赛团队时就自带一套开源Demo算法供参赛者调试。“要让学生通过比赛走完流程,对机器人有理解,再有兴趣去研究,毕竟做运控、做感知、做策略,理论和实践是很不一样的。”
每次有进球发生,现场参赛队成员总会爆发出不亚于自己踢比赛进球时的欢呼,看得出他们确实很高兴,像是以一种主教练的身份——这种包容性强的参与生态,正在培育未来的开发者群体。
慢功夫里的大未来
比赛当中,有些进攻轮次非常简单粗暴——某队的机器人在中场附近大力射门,然后球就径直跨过半场,滚进对方球门。
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进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爆发,需要在包括赛场在内的试错中沉淀慢功夫。
吕明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比赛数据的核心价值:“我们会持续做相关的解决方案,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机器人模型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也会变强。最终还是要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比赛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也是为了验证我们的硬件、软件、算法能力,让它以后能服务更多其他场景。”
这些在绿茵场上积累的运控稳定性、感知精准度、决策合理性,正在编织一张技术网络:硬件耐用性达标了,机器人才能走进真实场景;算法识别准了,才能理解人类需求;多模块协同顺了,商业化落地才有底气。
或许十年后,当家庭机器人熟练地帮你递水、工厂机器人精准搬运零件时,它们的运动神经和大脑逻辑,最早正是在这场笨拙的足球赛里,被一群学生和工程师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眼前跌跌撞撞的机械身影,正在用成功或失败的动作,攒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底气。
编辑 李忆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