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书写体育强市生动篇章
112 2025-08-22
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为中国足球发展锚定了“以青训为战略突破口”的航向,而深圳市南山区的校园足球实践,正以系统化探索与扎实落地,成为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从“四维体系”的构建到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南山用数年实践证明:中国足球的振兴,需要在校园土壤中埋下科学、系统、可持续的种子。
体教融合的“深水区突破”,是南山实践的核心密码。长期以来,校园足球面临“升学断档”“人才流失”的现实困境,而南山通过“12年一贯制金字塔梯队”给出了破题方案。南外集团从小学到高中的梯队衔接,配合二类足球特长生自主招生,搭建起“学训不脱节”的成长通道——2025年深圳市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U17组冠军的斩获,正是这一机制的成果检验。更具价值的是,南山将足球育人功能置于首位,正如南外集团党委书记梁明所言,技术之外的“团队精神”“价值取向”培养,让足球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这恰是体教融合的本质要义。
科学训练的“范式革新”,彰显了专业主义的力量。从“凭经验指导”到“靠数据说话”,法兰克福(深圳南山)足球训练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积累的3000个训练视频、1600余份教案,不仅是训练过程的记录,更是青训专业化的里程碑。这种转变背后,是对足球规律的尊重——德国欧足联职业级教练带来的系统化方法,与中方教练的本土化实践结合,形成了“引进来”与“沉下去”的良性互动。前国脚杨晨点赞的“动态更新教案体系”,正是专业主义落地的鲜活例证。
竞赛体系的“双轨平衡”,破解了“普及与精英”的矛盾。“南山班超”让科苑小学等校的孩子们在班级联赛中享受乐趣,“南山校超”以98支队伍、229场角逐的规模搭建起选拔平台,AI视频分析系统更让每一粒进球都成为青训选才的依据。这种“金字塔底座”与“塔尖”的协同,既守住了“让更多孩子踢球”的普及初心,又保障了精英人才的成长通道,避免了校园足球沦为“少数人的游戏”或“泛而不精”的形式。
治理体系的“机制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区级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率先成立,绝非简单的机构叠加,而是资源整合的关键一步——督导28所全国特色学校落实“每周一节足球课”,推动“萌娃闹绿茵”亲子活动,将分散的学校、社会、家庭力量拧成合力。邓展望主任口中的“里程碑意义”,正在于这种治理创新让校园足球从“自发探索”走向“系统推进”。
国际合作的“深度赋能”,打开了青训的全球视野。深圳南山与法兰克福俱乐部的合作,绝非简单的“引进外教”,而是从训练体系、教练培养到文化交流的全链条对接。每年4期教练员培训惠及140人,青训中心球员赴德交流,训练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体育交流平台,这种“足球为桥”的模式,既提升了本土青训水平,更让青少年在跨文化互动中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核。“深圳南山法兰克福模式”的价值,正在于它证明:国际合作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本土化改造”与“国际化视野”的辩证统一。
南山的实践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它回应了中国足球发展的核心命题:青训不是急功近利的“摘果子”,而是需要政策耐心、专业支撑、系统思维的“种大树”。从“百校焕新”工程改造143所校园运动场馆,到区委书记强调的“先行先试勇气”,南山用行动诠释:足球振兴的“南山经验”,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体育领域的延伸——让每个孩子有球踢,让有天赋的孩子踢得好,让足球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阳光。
中国足球的爬坡过坎,需要更多这样的“南山样本”。南山经验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中国足球的希望,不在遥不可及的规划里,而在每一块标准化的训练场地上,每一节常态化的足球课堂里,每一个孩子奔跑的身影里。当科学体系取代经验主义,当系统推进取代零散尝试,当长期主义取代短期政绩,“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中国足球的根基方能扎得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