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大开眼界——帕米尔高原足球少年从过去“奔向”未来

北单实体店微信:LYZZ336688 2025-10-01 10:12

9月26日晚,北京工人体育场,中超联赛中场休息时,克州足球少年在场上进行“表演赛”。中足联供图

初秋是最适合踢球的季节——距离北京将近5000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的足球少年们这周结束了他们短暂的北京之行,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校园和训练场。

上周,由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以下简称“中足联”)举办的“巴郎古丽足球梦想启航营”正式结束。5天的时间里,来自克州的15名小球员带着各自的足球梦想,先后走进国安训练基地、先农坛女足球场、工人体育场,和女足姐姐一起训练,看男足哥哥踢职业联赛,还在中超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走上球场展示球技,过了一把“不一样的足球瘾”。

虽然身高不一、年龄不同,但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是克州足球发展状况的缩影:有人从小在土路上踢球,有人在校队由非专业体育教师带队训练,甚至有女孩还要对抗“女孩子不该踢球”的旧观念。无论条件如何,无论观念怎样,他们对足球梦想的追求几乎一致:好好踢球、踢得更好。

克州是我国的“百年足球之乡”。地处中亚与中国西部交会地带的克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的到来,现代足球便在这里悄然落地——这比国内大部分地区还要早了不少。

“历史记载,克州人民从很早就开始踢足球了。”克州足球少年的带队教师官薇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最开始,克州当地人用塞满棉花的花帽当作“足球”,在田间地头展开比赛。1885年,阿图什市的穆萨巴耶夫兄弟两人在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依克萨克村建立了一所小学,同时还建成了一座足球场,现代足球就此在克州生根发芽。“随后,足球逐渐走进学校和社区,成为克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踢球的习惯在这里从未中断过。”官薇说。

在这样的氛围里,对足球的热爱大多由家庭开始传递。11岁的穆海麦提·阿不拉江从小就看着父亲在球场上守门,在爸爸的影响下,他对绿茵场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这让他的球感超过大多数同龄人。在本周中超联赛北京国安对阵大连英博的中场展示期间,他的“马赛回旋”和精妙传球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我爸爸以前是门将,他总是说我比他更有头脑。”如今,穆海麦提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前场球员,为队友传出一脚完美助攻。“看到观众都那么支持我们,真的太激动了!”他说。

不过对于克州的另一些孩子来说,热爱足球,却可能意味着一场“逆风追逐”。初三女生约尔克孜·亚力坤从小就喜欢踢球,却总被劝说“女孩子踢球没有出路”——家人更希望她把重心放在学业上,她只能在课余时间自己训练,假期参加集训营来提升球技。

今年暑假,由当地政府和中足联支持、企业资助的“帕米尔之星”青训营项目在克州落地。在那里,约尔克孜收获颇丰。“那二十多天的封闭训练特别苦,但我学到了很多。”她说。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她最终获得了“‘帕米尔之星’青训营金星学员”的称号,凭借自己的优异表现入选了克州足球少年北京行的名单。

回到克州后,约尔克孜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现实场景:“如果不能靠足球特长升到高中,可能我就要和‘足球梦’彻底说‘拜拜’了。”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退缩。“我还是想试一试。”她说。

足球_克州足球少年 中超联赛中场休息展示 现代足球在克州的历史

长久以来,受制于地理和经济条件,无论是设施、师资还是训练理念,克州与内地足球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地大多数体育教师不是足球科班出身,有的主修长跑,有的主攻铅球,很少有人专职“足球”。“校队训练更多是由体育教师‘兼带’,缺乏一些系统的训练方法。”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志愿者教师姚智戈说。

“专业”技能层面的匮乏,是克州足球青训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在克州,C级足球教练屈指可数,大部分青训活动只能依赖从喀什、乌鲁木齐和内地城市邀请的专业教练前来义务指导。“这种方式受限于经费和资源,类似的‘输血式’支持难以长期维系。”官薇表示,目前克州青训要想引入一支完整的教练团队很困难,只能尽量一步一步提升当地教练的水平。

目前,随着“帕米尔之星”青训营等项目的实施,克州足球的专业缺口正在被逐渐填补。据了解,该青训营的第一期集训采用了集中封闭训练的方式,“不仅教孩子足球的技术、战术、基本素养,也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严格的封闭式训练对10岁出头的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许多人第一次体验系统训练,也第一次在“足球之外”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纪律。可是,变化很快出现:原本散漫的队伍逐渐有了配合,孩子们在场上开始主动沟通,眼神里的专注感越来越强。

“足球是团队运动,需要很强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这些是他们以前自己‘踢着玩’时候从未接触过的。”官薇表示,“这不仅是孩子们学习锻炼的机会,也是本地教练团队的一次学习机会。”

这份难得的足球感悟,并不会在孩子们离开青训营时结束。回到家后,他们眼中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学校,参加过训练的同学会有很大的变化。”姚智戈对记者说,孩子回到课堂,学习态度比以前更加认真了,目标感也更强。

此次北京之行,更让他们的梦想有了新的方向。“老师,我也想在这样的球场踢球!”看完中超比赛,曾参加过全疆足球总决赛的叶尔兰在看台上脱口而出,个子更小的赛比热·喀日则也说,自己要继续努力,“老师,我也想成为一名女足运动员”。

这些听上去有些微弱的声音在孩子们中间此起彼伏,有的孩子低声对同伴说“太酷了”,有的孩子说心里已经立下目标——去职业赛场,穿上印着号码的属于自己的球衣,成为场上那个被喊出名字的人。“以前只是喜欢踢球,现在我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穆海麦提说,“老师,我也要踢顶级联赛,你们要记住我!”

对这些来自帕米尔高原的足球少年而言,足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或是一场竞技,而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让他们在奔跑中找到方向,也让“百年足球之乡”的故事,延伸在下一代的脚下。

本报北京9月2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30日 08版

下一篇: 青岛3V3足球世界杯:何以成为全民赛制范式
上一篇: 北单赔率变化什么时候截止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