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单推荐_单场推荐_北京单场推荐【竞彩足球推荐】
61 2025-04-25
杭报集团业务交流
………探|寻|新|闻|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2900字
阅读大约需14分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足球,一直都是国家乃至国际体育赛事上绕不开的项目。校园足球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少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结构合理、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青少年足球竞赛和训练体系稳定运行。
有一句话这样说,让足球回归本质,由兴趣产生热爱,由热爱产生职业,由职业产生伟大。还有一句话这样说——少年强则国强。我想,这些词句放到“校园足球”这个主题上,也是合适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园足球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瓶颈,其中,“12岁退役”现象尤为引人关注。第5期“橙柿·阳台协商会”聚焦校园足球的成绩、瓶颈和突破,可以深入发现一些症结,也可以讨论出一些针对当下问题的解决办法。
聊校园足球,不光要看现状、谈未来,还要翻历史。
“校园足球”的概念,首次提出于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当时的目的,是培养后备人才、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人才。
2015 年,教育部开始推出在全国建设2万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工作。推出校园足球大建设的初衷,也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爱足球。
如今,许多小学、初中、高中都成立了校足球队。学校也聘请了专业的教练,给孩子们定期开展训练和报名比赛。
市民陈先生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踢球了。陈先生说,儿子是滨江区青少年足球队队员,由于训练时间调整,导致这批孩子们可能没场地训练,希望有关部门帮忙协调。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核实报道后,在滨江区教育局、学校以及俱乐部协调下,孩子们可以继续在其他场地正常训练。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解决了,校园足球还有“症结”一说吗?
9月,我的同事董吕平和顾心言夜访滨江区创意城小学。那天正好飘着雨,孩子们冒雨在场地上认真练习。场上踢球的孩子们很开心,场外看球的家长却心情复杂。
很多家长都有同一个疑惑:现在很多踢球的孩子都面临着“12岁退役”现象。学业和踢球,将来究竟做出怎样的选择好?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家长和孩子们迫切的现实需求。
那天,橙柿直通车记者几乎和在场的每一位家长聊了关于孩子和足球的经历,这也为后续系列报道和橙柿·阳台协商会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良好铺垫。
我们了解到,滨江这两年校园足球确实不错,每个学校、每个班级踢球的孩子都不少。一方面是孩子们愿意踢球,另外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也多了起来。不少家长提到,现在孩子学业还不重、踢足球能锻炼身体,肯定是支持的。但今后一旦学业压力大了,也要面临取舍。如果初中、高中对于有足球特长的孩子打开新的通道,对家长来说肯定增加信心,对孩子们更是这样。
于是,校园足球系列的第一篇报道出炉,我们围绕现实中家长和孩子们的足球经历、对踢球的热爱和坚持、踢球和学业难以取舍等问题,展开讨论。
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仅要围绕“足球从娃娃抓起”这个号召,更在于,不仅在当下夯实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基础,还要为孩子们的未来留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如何发展和进阶?不少人都会将其与足球青训挂钩,也会将其与校园足球挂钩。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校园足球的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业压力增大、专业训练资源不足、选拔机制单一等原因,让不少孩子不得不放弃足球梦想,提前告别绿茵场。梳理出这些背后的问题和逻辑,正是需要橙柿直通车去做的。
在记者黄莺的采访稿中,有这样一组数据,说明了杭州市滨江区的校园足球普及程度:覆盖人次已超过5万人,区内学生每周参加两次及以上足球活动。
除了同家长、孩子、教练进行交流,橙柿直通车记者还对滨江区1516梯队足球队外籍主教练Nebojsa Ilic(伊里奇)做了一个专访,聊一聊他对于在校园踢球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伊里奇在杭州滨江教足球多年,看到过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但这些孩子年龄越大,就越没时间踢足球,12岁也是孩子们提早“退役”的高峰。伊里奇还说,踢球需要连续性,“在滨江的江南实验学校,小学足球做得很好,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后,继续前往江南实验学校初中读书,这就是连续性,同一个体系同一批教练,或者说同一个踢球环境有连续性。”
此外,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职业寿命不算特别长,退役后从事什么工作也是值得思考的。记者陈彬采访的稿子当中,提到了两位职业门将退役后一起开直播公益教学。
综合各方采访,我们总结并提出了校园足球目前面临的几个问题:缺乏专业教练和场地,校园竞赛体系不完善,升学就读通道不畅,退役后的发展等。
那么,这群踢球的孩子们、家长们是怎样开启足球之路的?他们有什么坚持和期待?如果升学和踢球兼顾是可行的,能否能够探索出这批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应当如何打破这些桎梏?体教融合的突破点在哪里?
这些,都是疑问。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着办。杭州市政协办公厅、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联合推出“橙柿·阳台协商会”,打造杭州市协商民主新平台。
针对之前提出的各项问题,9月26日,第5期“橙柿·阳台协商会”围绕“校园足球”主题,邀请政府部门、足球专业人士、政协委员、学生家长共同协商、群策群力,研究探寻解决办法。
会上,家长陈先生提出了学校场地没有照明、要找片训练场地太难等问题。市区相关负责人给予了回应:场地可以通过“浙里办”的“杭州体育在线”进行预约,一些社会场地也可以为校园足球做贡献。
还有家长关心的教练员素养问题,俱乐部代表和市区负责人回应:一个好的教练首先本身得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足球教练员既是教练也是老师,需要遵守师德师风。
在橙柿·阳台协商会上,多位嘉宾提到了比赛体系的问题。有政协委员表示,在竞技项目上面,大家一直讲的都是以赛代训,通过比赛来检验训练成绩是唯一的标准。完善比赛体系、增加比赛场次也是推动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讨论,大家发现,对于“12岁退役”这个问题,杭州还是做了比较多的尝试。比如,共有101所中小学校作为市队联办体育人才后备基地,既能照顾孩子的学业,也照顾了体育技能的提升。
那么,还能做哪些事?有嘉宾提出,孩子在校园里学习到一定年龄,再去慢慢引导他进入职业俱乐部。或是引入集训的概念,通过两个月的暑假集训,还可以兼顾学习。也有嘉宾提出,足球选材方面,要扩大战略视野,通过市运动项目协会、俱乐部、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挖掘培育运动项目优秀苗子。
本次橙柿·阳台协商会之后,10月24日下午,杭州市围绕足球召开一次大会——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这次会议规格很高,涉及面广,传递出的信号也非常清晰——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杭州还有更长远的规划。会上发布的《杭州市足球十年发展规划(送审稿)》,提到了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到2027年,全市至少拥有男、女乙级以上联赛参赛足球俱乐部各2支;又比如,到2035年,杭州市足球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保持前列,足球国际知名度提升……
总的来看,校园足球的顶尖苗子要走职业道路,需要给孩子和家长对未来的信心。橙柿·阳台协商会也会继续关注这类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选题,在采访总结的基础上,既要反映问题和困境,也要传递正能量和希望,激发更多人对民生事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