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单推荐_单场推荐_北京单场推荐【竞彩足球推荐】
63 2025-04-25
点击收听完整版 佛4影评音频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比我年纪都大,1989年首映,但在2020年我看完之后,仍然觉得它所讨论的议题,非常适合现代社会,尤其是适合现代中国这样竞争压力特别大的环境。
《死亡诗社》主要讲的就是不同的人对Keating老师的教学理念,或者说生活哲学——“carpe diem(活在当下)”的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男主Neil所在的这个七人小团体。他们七个人的不同反应,其实也就代表了全班同学的反应,甚至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社会中,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个新出现的、另类的观点,可能采取的态度,以及最后可能造成的结果;而这一切,从Neil提出重建“死亡诗社”时其他人的不同反应,就已经有一些先兆了。
Neil| 理想主义者
男主Neil是对“carpe diem”接受度最高的人,因为他对于文学有比其他人都更加强烈的热爱;他是新的“死亡诗社”的倡导者,是鼓动者,是“主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热爱文学,热爱戏剧,多次表达戏剧是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但是他最终宁愿选择自杀,也没有勇气跟自己的父亲表白自己对文学的热情——这就是理想主义者们懦弱的一面。
在父亲专制的反对下,Neil拿起父亲的枪自杀了,其实影片也是在暗示是Neil的父亲最终杀死了他。但与此同时,也是似乎是在暗示,空有一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们,如果放到现实社会中,没有了经济基础,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
Neil所就读的精英男校,每个人毕业之后都是从事金融、工程、建筑等行业的白领精英,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是成为一个体面的“绅士”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基础,就没办法“体面”,就没办法享受“绅士”们的爱好,比如音乐、诗歌、爱。Neil 违抗了父命,违抗了父亲给他设计好的成为一个上流绅士的道路,其实也是违抗了当时社会生存的潜规则。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我想要深刻地活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而不是当我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Keating老师教育他的学生们:“金融,工程,建筑,计算,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但诗歌,浪漫,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但是与此同时,连“生存的条件”都没有,还如何去谈“生存的原因”呢?所以门门功课都是A的Neil觉得自己“没有活过”,从而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必然的结局,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活下去的经济基础。
Charlie| 激进分子
当Neil提出要重办“死亡诗社”,Charlie几乎就同意了(虽然他不是第一个表态的,但当镜头给到Charlie的时候,他直接就说:“我加入。”)甚至在这之后还给自己改了名字叫Nuwanda,表明自己要“重新做人”。
Charlie外表风流倜傥,天性率性浪漫,最重要的是:家里有钱。所以他有资本做一个激进分子,因为与别人相比较而言,Charlie的试错成本很低——大不了就是回家“继承家产”嘛……
Charlie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刊登文章,要求学校招收女学生,被批评之后还当众拿起礼堂里的电话侮辱校长,可以说是比Neil还要出格的多。但是Keating老师教育他说:
Sucking all the marrow doesnt meant choking on bones. There's time for daring; there's time for caution. Wise men understand what it is called for.吸取生命的精髓,不代表你要被骨头噎死。生活有的时候需要你勇敢,有的时候需要你谨慎。聪明的人知道该怎么区分这些时刻。
当时Charlie看起来似懂非懂吧,但是事实没有给他时间去消化和领会Keating老师的这番话。紧接着Neil自杀,七人小团体被校方一个一个约谈,以Charlie的个性,他是一定不会出卖朋友、更不会出卖他的心灵导师的,所以最终宁折不弯的Charlie被开除了(最后签字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
Knox| 功利主义者
当Neil提出重组“死亡诗社”,Knox的第一句回答是:“我不知道。”然后Charlie看穿了Knox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告诉他:“这对你追Chris有好处。”一句话就引起了Knox的兴趣,立刻追着Charlie问:“是吗?为什么?”最后他也的确是加入了“死亡诗社”。
除了Neil和Charlie,Knox是七人小团体里对“carpe diem”接受度第三高的一个,他克服了自己的胆怯,克服了自己对Chris的橄榄球运动员男友的恐惧,鼓起勇气去追求心中所爱,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他仍然可以无愧于心地告诉这个世界:我勇敢地爱过。
最后Keating老师被学校辞退之后,Knox也不顾校长的反对,站上了桌子——站上桌子,是Keating老师教他们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在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成功,叫“真正地活着”。也正是因为Knox不顾一切地追求过自己喜欢的女孩,放任自己沉浸在爱情甜美的时刻,所以虽然他最终还是在“证明”Keating老师有罪的判决书上签了字,向校方做出了妥协,但他也真正地活过了。
Cameron | 投机分子
在这个单纯的校园故事中,Cameron应该算是难得的接近“反派”的人物,毕竟在故事的最后他是出卖Keating老师的人,是分化小团体的人,也是被Charlie揍了的那个人,可以预见接下来他应该会被小团体排除在外。
但其实Cameron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投机分子。当Neil提出重组“死亡诗社”,Cameron首先做的不是表态,而是提出这一行为的风险,他问他的兄弟们:“你们知道这会被扣多少学分吗?”——可见,在他心中,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决定因素不是自己“想”做什么选择,而是这个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然后Charlie怼他说:“那你就别去啊!”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暗示Cameron,如果他选择不去,他就会失去朋友,于是Cameron立即表态:“好吧,我只是说我们应该小心,别被别人抓住。”可以看出来,Cameron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哪怕是在最后学校逼他们签字举报Keating老师的时候,Cameron还劝其他的朋友:你们签不签字都一样,Keating老师一定会被辞退,你们坚持不签字,什么也改变不了,只不过是让自己被退学而已。
所以他最终迫于学校的压力,并没有站上桌子,向Keating老师致敬;或者说,其实Cameron从一开始就没有多么认可Keating老师,他在课堂上表现出乖巧的样子、参与“死亡诗社”,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学分、友谊等利益而已。到最后站在桌子上,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新的利益,他就也不会去做了。
Todd & Pitts & Meeks| 保守主义者
Todd和Pitts其实在最开始是不赞同重组“死亡诗社”的,或者不叫不赞同,而是持观望、怀疑的态度。Pitts在Neil询问他愿不愿意参加之后,回答Neil:“我历史功课很紧张。”也就是说,他倾向于不参加,因为他有自己的顾虑,但当Neil表示Meeks会帮他补习之后,Pitts就欣然加入了。
Todd也是一个有自己顾虑的保守主义者,但是因为他是Neil的室友,是眼看着Neil被改变、被“杀死”的人,所以他最后的改变比Pitts更加明显一点;但是最开始Todd甚至比Pitts还顽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你不让我读诗我就去。”当Neil答应他可以只听别人念,不用自己念之后,Todd也加入了。
Todd是从一个没什么爱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的父母甚至连续两年都给他送一样的生日礼物,可见他天生就对Keating老师所倡导的文学的魅力,缺乏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但是在Keating老师的教导、以及Neil的感染下,Todd还是学会了去感受“爱”,感受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同时失去了Neil和Keating老师这两个教他“真正地活着”的Todd,才会倒在雪地里崩溃大哭。
很难说《死亡诗社》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电影:诚然,主角Neil绝对是一个悲情人物,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一群还没有接触到生存法则的残酷的半大孩子,在无忧无虑的年纪,首先感受到了文学的浪美和“活在当下”的美好;当Keating老师犹豫着回头,Todd几乎是用跳的站到桌面上,伴随着校长惊慌失措的责骂,更多的男孩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又很难带着眼泪开心地笑起来。
世界苦无诗歌久已。
现代社会太紧张了,激烈的生存环境,不进则退的无休无止的竞争,无处不在的peer stress,很多人已经很难拨出一些时间,来感受诗歌、感受当下了。
去年冬天,网上有一段特别火的视频,是一对在街边摆烤冷面摊子的夫妻,在街上旁若无人地跳舞,我看到之后真的感动了好久。我们好像特别习惯用“效率”去衡量一件事情的价值,用“是不是浪费时间”、“会不会给自己增值”来衡量一个事情应不应该去做,而忽略了去问一问自己:究竟想不想做。这个角度看来,现在网上很多打着“沙雕”名号的内容,包括去年火极一时的“坎普”浪潮,从根源上来说都是一种很诗意的东西,是一种很叛逆的表达——对实用至上主义的反叛。
当然“实用主义”是一个很“实用”的主义,它有利于我们“生存”,正如Keating老师自己说的,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因此也有很多人会批判Keating老师,过早地将这些小男孩暴露在“浪漫主义”腐朽糜烂的价值观之下,其实也就是校长所说的:
You encourage them to become artists. When they realize they are not Shakespeare or Mozart, they'll hate you. 你鼓励学生们去成为艺术家;当他们发现自己不是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的时候,他们就会恨你。
但是学生们恨Keating了吗?他们不恨Keating是因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莎士比亚,是莫扎特吗?我看也不是吧。其实就连校长这种说辞,都是在以结果论价值,好像享受文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成为莎士比亚一样——但不是这样的,诗意就是人性的一个部分,浪漫毫无效率,但能让人快乐,让人真正地活着.
很多人喜欢把梅西和C罗放在一起比较。我常常听到一些比较“客观的”C罗的粉丝评论梅西,就说梅西是很厉害啊,是个足球天才啊,但你能要求每一个喜欢足球的小孩都成为梅西吗?只能鼓励他们成为C罗啊,因为C罗所代表的竞技水平,才是大部分人可以复制的成功道路,可以look up to的楷模。
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梅西之所以是梅西,天赋固然重要,但是他也付出了常人所没有的努力。我记得我最开始粉梅西的时候,他的任意球基本上就是打飞机;但是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球的时候,解说突然说了一句:“梅西,这个任意球大师……”
我突然浑身一震——这是我印象里的那个梅西吗?他什么时候变成了“任意球大师”?!答案是很显然的,梅西也是在成长的,他也是在艰苦的练习、科学的训练中逐渐成为现在的梅西的。
所以说,认真学习、掌握那些能让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和技巧是重要的,就算你是梅西,你也要做核心训练,也要少吃烤肉(XD);但是在这些之上,你还是要享受足球——还是要“真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