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更新,「老北京」的先锋试验场

北单实体店微信:LYZZ336688 2025-02-16 10:12

若问北京城哪里的京味儿最浓,得到的答案或许千人千面,但前门永远是第一候选。

▼ 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

这倒不是因为宏大庄严的前门楼子,也不是因为通行皇家仪仗的前门大街,而是因为这里诞生了专属北京的生活场景:

▼ 前门牌楼形制为「五间六柱」,在京师九门中最有牌面

全聚德的鸭子、八大祥的缎子、同仁堂的方子、广和楼的曲子……

虽然消费风尚会因时而变,但最纯正、最高级的京味儿,始终都在前门。

▼ 前门区域改造项目北京坊

因此,重现京味儿生活,就是前门历史街区更新的永恒主题。

▼ 前门区域三里河改造项目,呈现出的京味生活

前门三级跳!

从城郊草市到核心商圈的区位跃迁

要理解前门的城市更新逻辑,就得回溯历史,看看引领风尚的京味生活体验地是如何炼成的。在前门大栅栏,有家名为内联升的老字号鞋店,寓意驰骋官场,连升三级。这本是对顾客的美好祝福,却恰好与前门的发展脉络相契合。历经元明清三代,前门也完成了从城郊草市到核心商圈的三级跳。

▼ 内联升的朝靴曾是清朝京官的标配

1. 元朝·天子眼皮底下的「避税天堂」

1276年,「超级工程」元大都竣工,在南垣丽正门之外,就是大众所熟知的「前门」。

▼ 丽正门外的商贸聚集区示意

从诞生起,前门就与商业结缘。为了便于运输物资,郭守敬主持开凿了通惠河,打通了京杭大运河进入北京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南北杂货源源不断地流入北京,直接推动了两个地方的商业繁荣。

▼ 吴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图」(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习惯与现在相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 曾经商舸云集的通惠河已成为北京最好的水上运动基地

一个是积水潭附近的钟鼓楼,既是运河终点,又毗邻皇城,自然成了当时的商业核心,如今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 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

通惠河带动的另一个繁华之地便是前门。按照元朝税制,商人需缴纳商税后才能入城交易。为了降低成本,商人们在车水马龙的丽正门外逐渐聚集,让前门成了天子脚下的避税天堂。根据《析津志》记载,当时前门已经出现草市、肉市、鱼市等专业市场,甚至出现了酒楼等永久性建筑,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2. 明朝·北京城正中的「百肆天街」

到了明朝,前门时来运转,连吃两波政策红利,华丽变身京师正中央的繁华商街。第一波红利来自永乐皇帝修建的「廊房」。

当年,刚刚迁都的朱棣为了振兴百业凋敝的北京城,开始在城门附近大规模修建廊房,用来「召民居住,召商居货」。

▼ 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大栅栏→前门大街,是连接金中都和元大都的要道

在前门就有四条廊房胡同,其中最特殊的是廊房四条。它是连接金中都和元大都的交通要道,本就热闹非凡,如今借势廊房,更是旺铺林立,豪商聚集。由于廊房四条的商户太「壕」,就连修建的防盗栅栏都比其他胡同高大不少,因此得名「大栅栏」。

▼ 大栅栏牌坊

而第二波红利则是嘉靖皇帝修建的「外城」。虽然只是一个半吊子工程,但外城却彻底改变了前门的区位,使之成为北京城正中央的「百肆天街」。

自此,大栅栏、打磨厂、鲜鱼口、西河沿四大商街声名鹊起,最早的商业会馆群落也在前门初步形成。

▼ 三里河入口处的浮雕,还原了商业繁华的鲜鱼口

但明朝的前门只是一个商贸集市,许多商铺还在使用火患严重的棚屋作为经营场地。而真正高级的京味儿消费场景,仍在孕育之中。

3. 清朝与民国·高端京味儿生活体验地

清朝的前门迎来了一群「上流贵人」,完成了从商贸市场到京味儿生活体验地的蜕变。前门的这群「贵人」,就是因满汉分城而被赶出内城的汉族官员和豪商。这些「跨城通勤」的贵人选择在商业繁华,又靠近办公地的前门安家置业。

▼ 前门东区是会馆最集中的地方(《前门地区会馆历史与现状》配图)

这些人大都是各地在京城的意见领袖,为了增加圈层凝聚力,他们在前门大肆兴建会馆,吸引全国各地的考生、商人和新晋官员们在此聚会。这个群体有学识、有品位、有眼界、还很有钱,消费层次自然也高。在需求引导之下,前门商业开始迭代。

▼ 江西新建会馆

第一种迭代是「地摊变潮牌」,也就是前门老字号的崛起。他们往往专精一业,产品和服务水准获得了官员和皇室的认可,这才能引领京城消费潮流。比如正明斋饽饽铺常年为宫廷宴会供应糕点,同仁堂从雍正年间就为皇家提供御药,内联升的朝靴更是每一位京官的必备「工装」。

▼ 瑞蚨祥绸缎

在这些「上流需求」的牵引下,逐步带起了一股京味儿时尚潮流。「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就是当时最有范儿的时尚穿搭。第二种迭代是形成了「京剧饭圈」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城引领了一波梨园风潮。

▼ 位于前门鲜鱼口胡同内的天乐园大戏楼

上到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他是人呢,就得听戏」。但清政府禁止内城开设戏园,于是前门再吃一波「政策红利」。

▼ 梅兰芳和孟小冬都曾在前门大放异彩(来源:Wikipedia)

七大戏园尽数坐落于此,名角群英荟萃,粉丝趋之若鹜,甚至催生了一系列「饭圈操作」:粉丝们不仅一场不落地观摩偶像演出,还时刻关注着偶像的菊榜排名,时而Cos偶像的经典造型票戏过瘾,时而斥巨资与偶像奔现「打茶围」……

围绕这个狂热的京剧圈,戏楼、茶馆、堂子、戏服店等相关业态在前门扎堆,形成了京味儿文化生活高地。

▼ 位于前门的广德楼兴建于1796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

而第三类迭代则来自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进入20世纪之后,各种舶来的技术与业态给前门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观楼拍摄了首部国产大片《定军山》,开启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帷幕;西河沿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金融街,交通银行和盐业银行都坐落于此;而老北京四大商场中,前门更是独占三席,包括鲁迅先生打卡34次的青云阁。

▼ 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大观楼

可以说,民国时中西合璧的前门,到达了最高光的时刻,各种超前于时代的生活场景开始在前门诞生,创造了最有格调的京味儿生活。

▼ 百年交行最早就是从前门起家的

更新思维革命!

不要「一刀切」,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然而,纵然经历数百年繁荣,前门终究躲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王府井、西单、三里屯等新商圈先后崛起,分走了北京城的消费客流,前门不再独领风骚。

▼ 王府井是老北京四大商圈之一

二是由于前门地区长期疏于管理和保护,建筑遭受了持续性破坏。到前门大街改造前,受文物部门认定的保护建筑只剩下两处,超过50%的建筑被认定为危房。

第三,最致命的是,作为前门商业主力军的老字号们正在逐渐凋零。根据新华社2006年的统计,在1600家政府认证的「中华老字号」中,有90%面临经营困境,前门商气的根基也因此动摇。

▼ 面对以三里屯为代表的新时尚商圈的冲击,前门必须改造升级

2001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前门大街更新改造正式启动。项目采取统一开发运营的模式:在半年内集中完成拆迁,统一规划,统一风貌,统一招商方向。尽管如此,从2008年开街以后,前门大街的商气却持续滑坡,老字号难以承受高昂租金纷纷退出,而国际大牌也因为水土不服而陆续退出。

▼ 前门大街的Zara也在2018年关店

后续虽然又展开了数轮招商,但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商业主题。要想恢复昔日的天街盛况道阻且长。相比冷清的「天街」,毗邻的大栅栏和鲜鱼口反而人气火爆。

与前门大街不同,这两条街保留了狭窄的胡同肌理,街道长度都在300米以内,符合「宁可窄一点,不要宽一点,宁可短一点,不要长一点」的商业街秘籍。

▼ 大栅栏的胡同肌理

在业态上,两者都主打美食招牌,成为老字号小吃新的聚集地,靠吃喝吸走了前门大街的客流。从某种意义上,这两条又窄又短的胡同,继承了前门京味儿的正统衣钵。

▼ 大栅栏内部繁华的小巷

前门大街后续更新中,也引入了「吃喝」业态,只不过不是吸引游客的传统小吃,而是服务于「本地」的特色餐饮,如宫宴。

▼ 前门大街上的宫宴

前门大街改造中遇到的挫折,促使决策者和规划师反思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他们意识到,前门是一个「活着」的历史街区,在它看似凌乱的空间肌理之下,每条胡同、每个杂院都藏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编织成一张牢固而隐秘的社会网络。如果搞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就会破坏这张网中的所有联系,成为一片没有灵魂的「假古董」。

▼ 胡同、院落、居民、故事都是构成前门必不可少的要素

基于这种思考,前门的整体改造思路发生转变,从「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走向「绣花式」的点状更新。

在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出,「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而刚刚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更是明确提出,通过打造建筑、居民、文化三者和谐共存的「共生院」,来推动老城的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

▼ 杨梅竹斜街就是共生院模式的典范

要实施点状更新,就必须避免单一主体「主导」的局面出现。因此,前门后续的改造项目普遍采取开源工作坊的形式。以前门大街为界,西有「大栅栏跨界工作室」,东有「城南计划」。虽然名字不同,但它们的目标出奇地一致,那就是汇聚有志于前门改造的各方力量,包括建筑师、艺术家、NGO团体等,共同复兴前门京味儿。

▼ 西打磨厂共享际

由于大家的目的、路径、手法都不相同,没法实现统一改造。于是,节点式更新成了唯一可行的模式,各个团队都选择一条胡同或一个杂院作为改造对象,仔细踏勘现状、详细研究历史、协调居民需求,进而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更新方案。

▼ 西打磨厂的隈研吾工作室

以「城南计划」的先行项目西打磨厂为例,7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分别操刀一个院落的改造,打造了七个截然不同的建筑空间,并植入了完全不同的功能。

比如,220号院是协和医院旧址,现在成为了建筑大师隈研吾的工作室;而210号的瑞华染料坊被改造为「共享际」,成为以共享居住为主题的长租公寓。

▼ 共享际的长租公寓

值得一提的是,共享际与同处前门东区的鲜鱼口-优客工场系出同门,其共享居住的理念也与优客工场的共享办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旧空间中植入创新功能的试验。

▼ 鲜鱼口-优客工场

单北京青年政治学院_北京单场_单北京时间

这些看似各自为战的尝试,其实在为前门探寻更多的更新可能。正是由于更新思维的转变,让前门变成了中国最活跃的历史街区更新试验场,各种新奇的城市更新实验,正在这里轮番进行着!

▼ 前门大江胡同优客工场

多元更新实验!

找回前门京味儿的多元化尝试

从2011年大栅栏更新计划启动开始,前门地区的改造更新项目不断涌现。从各种角度探索着老城更新的无限可能,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珍贵案例。

1. 杨梅竹斜街设计驱动的胡同文艺复兴

杨梅竹斜街是连接琉璃厂和大栅栏的交通要道,也是北京老城典型的「商住混合区」。由于其重要性和典型性,因此成为大栅栏更新计划的首发项目,被北京市发改委选为四个探索老城改造新模式的试点项目之一。

▼ 改造后的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最大的特色就是文艺和商业的融合。若能穿越回民国,北京文青一定愿意来这里多转转,因为这里不仅有青云阁、泰丰楼、世界书局这样的顶流文化潮店,还极有可能捕捉到「野生」的鲁迅、沈从文、梁实秋、张恨水等人……如今虽已物是人非,但改造后的杨梅竹斜街依然是文青们的最爱。

▼ 下图中间就是鲁迅先生经常光顾的青云阁

▼ 传说当年的世界书局就在模范书局附近

那么,它是如何跨越百年,找回失却的文艺调性的呢?这一切要从北京国际设计周说起。从2011年开始,大栅栏更新计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开梦幻联动,开启了「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

利用胡同和杂院里的废弃空间设置临时展厅,让设计师们肆意挥洒创意。这种「胡同展览馆」的新奇展陈形式,受到设计师和观众的广泛欢迎。于是,在之后的历届北京设计周上,杨梅竹斜街均独挑大梁,成为人气最高的展区。

▼ 前门已经成为北京设计周最成熟的会场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江湖人称大投)意识到,既然设计师们乐此不疲,为何不邀请他们为大栅栏更新出力呢?

▼ 古建筑被改造成展厅

于是,依托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影响力和人脉,大投启动了「大栅栏领航员计划」,抛出改造中「最难啃」的问题,邀请设计师们「揭榜挂帅」,成为杨梅竹斜街改造的主导者。于是,设计师们深入踏勘胡同的每一个杂院,细致询问住户的每一个细微需求,再通过设计语言一一实现。

在他们的辛苦耕耘之下,一个个充满创意,却很接地气的改造项目落地生根,帮助杨梅竹斜街逐渐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文艺调性。

▼ 网红建筑——扭院儿

有的项目旨在改造旧杂院,营造宜居新空间。比如「内盒院」项目面对的是胡同改造中最棘手的「同脊房」,只要对一户人家的房子动刀,周边四邻也会受影响。

为了尽量减小负外部性,设计师采用房中房的思路,用PU复合夹芯板材将门窗、管线、插座等部分整合其中,然后用这种装配式部件在老房子中嵌套了一个新的「盒子」,既提升了生活品质,又降低了改造成本,还能避免邻里纠纷,一举三得。

▼ 「微胡同」改造项目

有的项目发动社区居民,共创胡同新景观。杂院改造只涉及某些住户,但胡同景观则与所有居民密切相关。在设计师的组织下,杨梅竹斜街的原住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胡同花草堂」为例,人们将「种点花花草草」的个人嗜好,转化为提升社区景观的共同创造。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把自家精心打理的绿植拿出来晒晒,与往来的邻居和游人共赏。

▼ 在杨梅竹斜街,各家门前的花草都被精心打理

还有的项目依托历史建筑,填充文创新业态。在杨梅竹斜街,招商问题并非运营方「大投」说了算,设计师的意见也举足轻重。比如大栅栏文保区的规划顾问梁井宇就认为,「杨梅竹斜街并没有想专门引入文创人群,但他们对这个社区也有好处,他们会让社区居民看到原来一个不起眼的空间可以改造得这样美好;他们以及吸引来的客人也素质较高,不太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 铃木食堂是必去的打卡地点

就这样,规划设计理念指引招商方向,让杨梅竹斜街上充斥着铃木食堂、模范书局、Soloist Coffee等文创业态,在时隔百年后重新成为了北京文青的最爱。

2. 前门三里河重现北京城的水乡生活场景

如果说杨梅竹斜街让文青们穿越回了民国,那前门三里河穿越的时点就是「双飞白鸟似江南」的水乡年代。

能让「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联想到家乡,足见在明朝的北京城里,小桥流水是最常见的景致。

▼ 三里河让人穿越回明朝水乡

那时的北京不仅不缺水,甚至经常闹水灾,而前门正是重灾区之一,「家家存水,墙倒屋塌」的情况经常出现。为了泄洪减灾,朝廷在正统年间开挖前门三里河作为泄洪道。

此后,随着外城的营造,大量人口在三里河畔聚居,形成了长巷胡同一带独特的斜街走向。紧接着,稠密的人口进一步激发了前门的商业活力。这么看来,三里河是前门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 长巷胡同原本就是临水而居的状态

但自清末水系干涸之后,前门三里河就在历史中消失了。这在水源丰沛的年代可能无人在意,但在如今水系凋零的北京城里,恢复三里河就成为了重塑前门文脉,恢复区域活力的重要工程。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历史水系恢复,加强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

▼ 正因为稀缺,所以古三里河对本地居民而言尤其珍贵

于是,东城区在2016年启动了前门三里河景观改造工程,恢复古河道600米,贯通9条胡同。作为前门东区整体提升的核心工程之一,三里河并非单纯的景观改造,而是要打造「充满南城记忆,穿过街巷宅院的生态古河道」,重现北京城的水乡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前门三里河在改造中突出了三点:

▼ 三里河重现北京城的水乡风貌

一是以古法营造令人向往的水乡场景。在河岸整治上采用传统的片石干垒做法,收集周边拆迁遗留的古旧青砖、石料、木料等,还原古意的滨水景观。在植被方面,围绕香椿、国槐、榆树、旱柳等38棵古树作为景观核心,采用北京土生土长的植被种类,打造文化特色突出的植物群落,比如其中大片的芦苇,正暗合了「芦草园」这个地名。

▼ 古三里河的其中一段,以古树为核心种植了大片芦苇

二是用水系串联一条历史文化游线。三里河一代是前门最早的会馆集中区,颜料会馆、江西新建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安徽泾县会馆都建于明朝。因此,在实施景观改造的同时,也对沿途的会馆建筑进行了腾退和修缮,植入高端会议、生活博物馆等全新功能,并通过水系将这些文化节点一一串联,形成一条展示水乡生活和会馆文化的历史游线。

▼ 用会馆建筑改造的展陈空间

三是植入第三空间,塑造激发交往的社区核心。在三里河,随处可寻的凉亭和长廊,已经成了周边胡同居民日常纳凉聊天的地方;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引来了游客、摄影师,甚至主播前来打卡;而茶鱼、春风习习图书馆等文化业态的植入,也给了文青们来闲逛的理由。

▼ 三里河畔的春风习习图书馆

也许这就是三里河改造的终极目标——吸引各式各样的人来到三里河,形成一个社区交往核心,让胡同焕发新生。

▼ 点缀在植被中的第三空间,激发社区活力

3. 北京坊新时代的京味儿生活实验室

杨梅竹斜街和三里河都在恢复曾经的生活场景。而2017年开街的北京坊则是一座正在探索的「生活实验室」:全国最大星巴克甄选旗舰店、全球第二家无印良品酒店、中国首家曼联体验中心、24小时营业的Pageone书店……

每一个落户北京坊的品牌,都在这里进行最前沿的生活实验。

▼ 北京坊

▼ Pageone书店

在北京坊所在的廊坊头条做生活实验再合适不过。1905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了中国第二座劝业场,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逛商场。

建筑上,劝业场采用海归建筑师沈理源的设计方案,以三层回廊围绕中央大厅,搭配巨大的玻璃天窗和华美的巴洛克装饰,帮中国人启蒙了现代化购物中心的模样。

▼ 曾经的北京劝业场被修复如初

业态上,劝业场采取了一层一主题的布局,一层是国货汇聚的百货区,二层是文化人最爱的文玩艺术区;三层有乒乓球社和弹球馆等新潮娱乐业态,四层则是魔术、杂技、相声、评书一应俱全的「新罗天」剧场,堪比现在的顶层影院。

在这里,北京人头一回体验到了「逛商场」的乐趣,人人都「殷勤默数星期日,准备消闲劝业场」。

▼ 以劝业场为中心的建筑群改造

如今的北京坊正是劝业场的「精神续作」,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招商选择,无不锐意创新。在空间设计上,北京坊按照吴良镛大师「和而不同」的理念,构建了一个调性统一、却丰富多变的「大师建筑群」。

▼ 北京坊「和而不同」的院落空间

在统一民国风的前提下,朱小地、崔愷等七位建筑大师尽情发挥才华,向人们呈现出他们心中的民国气质。

因此,北京坊成为了一个风格多变,细节拉满的户外建筑博物馆,每一个建筑立面、每一处艺术装置,都有可能充满惊喜。

▼ 各种风格的建筑在同一个街区中相互融合

在动线设计上,北京坊保留了胡同肌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建筑密度,每栋楼都达到3-4层,与劝业场保持等高。

为了充分利用立体化的空间,设计师一方面在顶楼设置了大量观景台和外摆空间,不仅能用餐和漫游,还能从各个视角俯瞰北京坊乃至整个前门。更重要的是,建筑之间通过空中连廊四通八达,仿佛多出了好几条空中胡同,让整个街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 立体化的胡同肌理

而在招商方面,北京坊引入的所有业态,几乎都是北京、全国,甚至世界首店,也就是说都是未经市场验证的实验性业态。比如星巴克旗舰店就抓住年轻人「沉迷茶饮」的生活习惯,探索饮料搭配的新可能。

▼ 北京坊的星巴克旗舰店

星巴克旗舰店除了一层甄选店是各种传统咖啡外,二层茶瓦纳专区已经突破了咖啡的界限,提供各种手工调制的时尚茶饮;

▼ 二层茶瓦纳专区的各种新奇茶饮

而三层的特调学派,瞄准的则是形成风口的酒精类饮品,目前是北京唯一的酒类特调饮品专区。

▼ 三层酒精类饮品区

除此以外,其他入住的商家也在自己的领域做着各种前沿生活实验。无印良品酒店将日用品设计能力转化为了酒店服务场景;Keepland旗舰店试图走出线上运动的舒适区,尝试构建线下运动圈子;而Pageone则在保留其英文书和设计书这两大引流利器的前提下,尝试做一个24小时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 无印良品酒店,更像一座生活博物馆

小结

这些城市更新实验,虽然难免挫折与质疑,却也为前门的进一步改造增添了经验和信心。

2021年,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的改造正式启动,致力于打造第二条杨梅竹斜街,并将共生院模式升级为「共生街区」。

相信不久之后,在前门这个城市更新试验场,将产生令人惊艳的全新产品!

下一篇: 足球意思是什么
上一篇: 足球报:国青首战主力球员过度消耗或留隐患,要放下出线的包袱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