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单推荐_单场推荐_北京单场推荐【竞彩足球推荐】
64 2025-04-25
赛事圆满收官
2019年12月29日星期日,在北京大学四体育馆骑划跑健身中心如期举办全国大学生场地自行车滚筒锦标赛北京大学测试赛,本次赛事,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CUCA,以下简称大自协)主办,北京大学体育部承办,R1以及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承办。
来自首都高校及河北部分高校共13所高校的70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参加了此次赛事,角逐 4大项 11 小项的比赛,分别为:个人计时,个人综合,个人技巧以及团体四项,11小项包括个人计时赛0.5 公里、1 公里、1.5 公里、3 公里,个人综合冲刺赛0.5 公里 x3+1 公里 x2,个人综合全能1+3+5 公里,个人技巧赛500 米摇车;团体10 公里接力和团体技巧水壶传递。
整个竞赛分上午和下午进行,上午是单项计时赛,下午是技巧和团体赛。所有比赛一共进行了29轮次比赛,赛场外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赛场内则是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如火如荼的昂扬斗志,搭配着赛场体育展示(SPP,sport presentation)播放的音乐,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故事。遐想中,参赛队员们都插上了翅膀,马上就要起飞。最受关注的三个项目,个人冲刺,个人体能,以及团体10公里接力,不只是单纯考验车手的技能与体能,还对车手的体能分配策略,团体合作策略提出挑战。
赛场一角
上图左至右为:
1.赛场外热身 2.候场 3.赛场
下图左至右为:
1.记分裁判李时进同学与R1工程师孙天阳
2.聚精会神的赛道裁判张明帅同学
3.媒体记者李清宇
蓄势待发
紧张有序的比赛赛场(FOP, Field of play)由R1的团队担当,他们是经验丰富的团队,组织过上海,黑龙江,西安地区的高校滚筒赛事。FOP主管,兼副裁判长姜季老师说,大自协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参与度,开放了报名限制,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体会滚筒赛的魅力,但同时也给竞赛秩序的编排增加了难度。他表示,这是他组织过的项目最多,最复杂的赛事,没有之一。
裁判长姜季巡检赛道
比赛最终圆满结束,下午4点,进行了颁奖仪式,大自协秘书长张锐教授,以及仲裁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赵子江教授,和兼任颁奖仪式的大自协常务副秘书长卢福泉老师,给获奖选手颁奖。个人计时赛含金量最高的金牌,男子和女子个人综合和个人体能,分别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彭文博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安奕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俎红叶和中国矿业大学的赵紫璇获得。他们将获得JAKROO定制的象征荣誉的红色“冲刺王”和绿色“全能王”骑行服。团体项目含金量最高的金牌,男子和女子10公里接力,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队和北京大学骑实很简单队获得。团体总分前三甲,东道主北京大学积分116,获得团体冠军,中国石油大学,获得亚军,总积分6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45分获得铜牌。 11个项目男女前三甲请参见附录。
卢福泉老师曾担任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乒乓球项目的体育展示经理,他的团队包括音响师,播报员,视频导播,以及吉祥物表演团队,与颁奖团队一起,颁发了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所有奖牌。饶是如此,他也表示这次颁奖是他主持过最冗长的颁奖,因为主办方希望所有收获证书和奖牌的同学,都能走上领奖台。这背后,是主办方为了同学们的参赛体验而做的努力。
男子综合冲刺前三名
左二贾敏鲜(银),左3,安奕韦(金),左四,杨鑫(铜)
女子综合冲刺前三甲
左二,金慧莹(银),左三,俎红叶(金),左四,李雅倩(铜)
男子综合体能前三名
左二,施朱鸣(银),左三,彭文博(金),左四,屈凌睿(铜)
女子综合体能前三甲
左二,吴斐(银),左三,赵紫璇(金),左四,朱慧珺(铜)
男子团体10KM接力
前三名
左,北京大学场地车轮组队(银),中,中国石油大学一队(金),右,中国矿业大学(铜)
女子团体10KM接力
前三甲
左,地质矿大体科所三校联队(银),中,北京大学(金),右,中国科学院大学(铜)
大自协秘书长张锐教授在开闭幕式上致辞
赛会仲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赵子江
大自协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卢福泉副教授说,本次滚筒自行车测试赛,顾名思义,就是测试以下几个内容,1,是测试这个项目的器材设备的信度和效度。由R1支持的这套设备,经历了96名北京大学骑行教育课程学生的16周教学测试,已日渐完善,本次测试赛,更重要的,就是要检验这套设备,是否能经得起高水平自行车竞技的需求。其二,测试项目的设置和竞赛项目安排的合理性。在保证竞赛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更多的参赛意愿,提供良好的参赛体验,因此本次测试赛基本是个公开赛,除了个人单项和个人综合有限制报名项外,其他项目最后都放开报名;其三,测试以某个学校作为训练基地,为其他缺乏滚筒竞技条件的兄弟院校提供训练和比赛场所的模式是否可行。从赛前组织,赛时进程,以及赛后运动员访谈来看,这三项测试结果都鼓舞人心。
东道主北京大学教师,运动员及志愿者
测试赛运动员访谈
彭文博(中国石油大学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研17-5)
对于滚筒骑行台,很早以前接触过,当时用于冬天的训练,然而自从三年前购买了功率直驱骑行台后,就几乎再没有骑过滚筒。这次看到大自协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场地自行车滚筒锦标赛北京大学测试赛”后,非常兴奋。因为据我所知,之前在上海、西安等地已经举办过类似的比赛,北京这还是第一次。我迫不及待的在我流云车协微信群里寻求队友,由于部分同学当天有考试,很遗憾,最终我们只有六人来北大参赛。我报了三个个人单项(1km、1.5km、个人体能),两个团体项目(男团技巧、团体接力)。很幸运,个人单项的比赛都得了第一名。团体方面,男团技巧赛的时候,队友很给力,得了第一名;团体接力赛的时候,战术安排有点失误,换人过于频繁,使得换人浪费的时间有点多,最终以微弱的优势侥幸获得第一。 我骑车这几年,参加过不少比赛,但对于大学生的室内比赛,还是第一次参加,很感动,尤其在你比赛时,队友、朋友甚至不认识的同学在你身边看你比赛,为你加油呐喊。不管是作为选手还是观众,这种体验真的很棒,希望还能有更多这样的赛事。最后,真的非常感谢赛事组织者为此次比赛所做的一切,也感谢此次活动,能让我再一次带着车协的学弟学妹们感受自行车竞技。大自协加油!流云车协加油!
赵紫璇(中国矿业大学16级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
第一场冲刺赛紧张缺氧,个人综合赛渐入佳境,最后三场团体赛拼命冲杀。完赛那一刻,泪水混在汗水中,我尽力了,四金两银战绩可喜可贺。
比赛气氛着实浓重,与往次骑行比赛不同,这不是一个人听着歌默默爬坡,而是有队友在身边热切的盼望。队友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称呼我“老大”,还有卢老师亲切的“紫璇”,一句句加油,一声声呐喊。最看重的是团体赛,技巧赛的“要稳”,接力赛中“快”“坚持”“我来”,骑行这样一个高山流水的项目,能与这么多大佬同台竞技,人生一大幸事。
修车小哥拿着工具忙忙碌碌,摄影小哥扛着相机走走停停,参赛骑友跨上坐骑为爱而战。那一天,我们发出的功率足以照亮每个人的心。
走下台子,我还是那个骑游山马党,嘎玛达琼永远在路上。
Liyaqian(国家体科所19级体育社会人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踩着2019年的尾巴有幸参与到骑行嘉年华和滚筒测试赛中,每次来练习卢老师都好吃好喝招待,这样的老师上哪找以往我对骑行的定义更多的是娱乐消遣的方式,但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幕后组织者们的良苦用心,尽可能把活动办的有趣,尽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同学们在繁忙的学业之余解锁新的锻炼方式,强健体魄的同时以车会友。最后再次感谢老师们的付出位不愿意透露年级姓名的暴躁同学。
孙之尧(北京大学19级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学系)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不太确定,当初自己为什么决定在紧张忙碌的期末季参加比赛。也许,我对车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口号已经产生了共鸣;抑或是,作为场地车队中唯一的19级学生,我想为团队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无论怎样,梦启程了,就不会轻易结束。年末的开始,绝不是昙花一现,而一定会在新的一年,愈发绚烂、愈发精彩。
王鑫(中国矿业大学17级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从一开始平衡都不能控制,到后面选择冲刺1km,0.5km×3,1km×2,在北大训练的这几个周,不仅有滚筒自行车的熟练度提升,更有对自行车运动的重新理解。当台上骑手挥汗冲刺10km,台下观众一起高唱《倔强》加油的那一刻,我便知道:这就是自行车运动,这就是自行车精神!
王德泽(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系)
这次比赛让我对自行车骑行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滚筒骑行技巧赛让我的平衡能力又有了提高。本次比赛也是我第一次当领队,发现当领队非常不容易,需要从前期的报名到赛前的通知,都要做的井井有条。听到了很多人和车的故事,结交了很多有趣的小伙伴和腿强的大Pro。非常充实的一次比赛,明年还要来!
安奕韦(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
作为一名自行车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北京大学滚筒骑行台测试赛。赛事开始前一个月,北大的组织者就开始筹备策划;同时,同学们也积极地去训练准备。可以看到大家都很热情。比赛当天,气氛非常热烈而紧张;大家都在尽力发挥;我也被这样的气氛所感染,尽力去骑。组织者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许多项目,增加了比赛的可玩性、趣味性;但同时又有综合组项目能考验选手的综合素质,在保留比赛竞技性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同学们能享受到比赛的乐趣。这与平时参加的大部分比赛有很大的不同;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享受到了竞技的乐趣,相信会在很多同学心里埋下了参加自行车竞技的种子。总之,这次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一次体验,之前参加比赛都是,大家早上起来赶着去发车点,比完立刻领完奖就走,像是走个过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这样的活动,也祝大自协比赛能越办越好,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参加,带动自行车竞技的发展。
吴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印象最深的时刻还是女子十公里团体接力赛的时候,背景音乐刚好是五月天的《倔强》,周围的小伙伴们的哼唱越来越响亮。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于是在歌声中尽全力冲完最后一公里。
冠军的光荣不属于我,也不仅属于“骑实”很简单车队,更属于在场的每一个人。
谢谢你们让我明白,骑车“骑实”很简单。
贾敏鲜(中国石油大学2017级地球物理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测井)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室内赛,赛事体验太棒了。完全不用考虑室外路面,天气,交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组委会从赛前场地试炼,项目设置,参赛人员报名都相当用心。卢老师幽默风趣,太爱了。来年还来参加室内赛,也希望北大室内赛发展越来越好。
金慧莹(北京大学17级基础医学院临床八年)
作为之前没有接触过滚筒骑行的小白,真的非常感谢老师和队长吴斐的鼓励,让我鼓起勇气进行尝试,然后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感受到了滚筒项目的魅力,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次比赛在练习得最久的项目骑崩了,有点遗憾,但很庆幸在指导老师和队友的鼓励下,在之后的项目里慢慢找回了状态。最后团体接力的时候,所有的队友一起喊加油,一起哼唱《倔强》,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力量。感谢各位老师和所有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努力付出,给了我们非常棒的比赛体验(还有非常好看的奖牌~);感谢老师和队友的鼓励,给了我们更多的力量;也要感谢努力训练的自己,突破极限带来的是更加强大。
钟沁堃(北京交通大学18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
其实每次比赛,我都是想要拿到成绩的。不一样的是这次真的拿到了点东西。早晨第一场是1.5km,能从开始起步的那15s明显感受到压力,伴随着嗡嗡的滚筒震动的声音,每个人都是60-70的时速起步,一如既往的,开始并没有冲在最前面,匀速65左右向前,不到1公里就慢慢超越回到了第4的位置,最后500m冲刺我的策略是先把自己最快时速拿出来,加速到了85km/h,然后剩下的距离没有体力支撑这样的时速,用自己能拥 有的最大力气让速度减的不是那么快,这样就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冲刺,在到达终点时力量耗尽的同时,速度也降低到了70km/h,这样用完了体力,重要的是这样的策略没有浪费速度。最终1.5km拿到了1分24秒的成绩。同样的3km也用了一样的策略,不过这回成绩不是太好,用时3分11秒。
1+3+5(km)的项目是我心里没有底的一个项目,因为男生组上场后没有车位,我被迫与女生组进行计时,由于不知道其他对手的成绩,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冲,在5km的项目中,一个女生一直与我进行拉扯,我最后险胜她2秒,看到这个成绩就知道已经在男子组要垫底了,最终的成绩是男子组排名第4。
至于收获,倒是学到了不少体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很好的体育竞技氛围,很好地锻炼了身体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升华。
王越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上了骑行教育课我才知道滚筒居然也可以是比赛项目,并在老师的鼓励下报名了这次滚筒赛。这次比赛的体验很不错,我很喜欢比赛开始时看着屏幕右下角的速度从白字飙升到黄字,也喜欢冲刺时听滚筒高速运转时发出的轰鸣。不过最难忘的还是接力赛时三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轮番上阵,以及观赛的同学呐喊唱歌助威的情景。总的来说这次滚筒赛让我很难忘,如果明年还有这样的比赛我一定会参加。
谭永根(北京大学17级工学院材料系)
室内滚筒骑行是一个很好玩的项目,摇车也能很好的考验核心力量以及控车本领。这次测试赛玩得很开心,希望以后能够发展得更好~参与人数会更多!
米元博(北京大学17级元培学院电子工程)
这是全新形式的比赛,和大组赛的体验是互补的。充满趣味性的比赛能给压力沉重的期末带来欢乐。
事实是我参加比赛也是为了赛后完成一门课访谈任务,没想到带病参赛却在比赛时就先把访谈对象给拉爆了...有点尴尬。
朱慧珺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
从雁栖湖回京后难得一大队人参加活动,氛围很好,大家玩的很投入。见到伙伴们很开心,团队被夸很开心,认识新朋友很开心。组织老师及其团队的认真付出很令我佩服,要是这样的老师多一些就好啦~
施朱鸣(北京大学2018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首先,玩的很开心2333。
其次,复盘一下比赛,高踏频能力制约了我的发挥。赛后查看数据发现,只有2分钟最大输出功率更新了4周内最大值,这说明体力尚未耗尽,而我已经维持不了这么高的踏频,看来下次比赛一定要换个更大的牙盘过来。
此外,这次比赛对恢复能力有很大的考验,1+3+5项目间隔很短,对于这次强手较多的比赛,我选择了稳定输出的策略,在1km和3km时不消耗过多体力,最终稳拿了男子体能第二名,算是比较满意的成绩了。
最后,感谢老师们和志愿者们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一场精彩的比赛,以后还会再来的!
奖牌榜
(金、银、铜)
男子个人0.5KM
王越千(北京大学)、张博闻(北京大学)、安奕韦(北京科技大学)
女子个人0.5KM
赵紫璇(中国矿业大学)、高慧敏(北京大学)、刘佳星(中国地质大学)
男子个人1KM
彭文博(中国石油大学)、王越千(北京大学)、徐逸飞(北京大学)
女子1KM
赵紫璇(中国矿业大学)、俎红叶(中国科学院大学)、刘佳星(中国地质大学)
男子1.5KM
彭文博(中国石油大学)、孙之尧(北京大学)、钟沁堃(北京交通大学)
女子1.5KM
吴斐(北京大学)、杨歆媛(北京体育大学)
男子3KM
米元博(北京大学)、安奕韦(北京科技大学)、施朱鸣(北京大学)
女子3KM
王雨萌(北京大学)、李雅倩(体科所)、高慧敏(北京大学)
男子个人综合冲刺
安奕韦(北京科技大学)、贾敏鲜(中国石油大学)、杨鑫(中国石油大学)
女子个人综合冲刺
俎红叶(中国科学院大学)、金慧莹(北京大学)、李雅倩(体科所)
男子个人体能
彭文博(中国石油大学)、施朱鸣(北京大学)、屈凌睿(中国石油大学)
男子个人技巧摇车
谭永根(北京大学)、赵星霖(中国石油大学)、杨鑫(中国石油大学)
女子个人技巧摇车
金慧莹(北京大学)、李雅倩(体科所)、王雨萌(北京大学)
男子团体10KM接力
中国石油大学一队,北京大学场地车轮组队、矿大小仙女二队
女子团体10KM接力
北京大学场地车碗组队,地质大学/矿大/体科所联队,果壳菜腿队(中国科学院大学)
男子团体技巧传递水壶
中国石油大学一队、中国石油大学二队、中国地质大学
混合团体技巧
北京大学场地车轮组队、中国矿业大学小仙女一队、中国科学院果壳菜腿队
特别鸣谢
赛事伙伴R1团队陈虎,及其领导的赛事运行团队,包括摄影师李清宇,工程师刘明,孙天阳,杨春蕙,以及赛事运行姜季。因为他们智慧与汗水,测试赛圆满成功。
文字:卢福泉 朱琳
图 片:李清宇 彭佳乐